你有聽說過或者看到嗜痂之癖這個成語嗎?你知道嗜痂之癖這個成語的讀音和意思嘛?嗜痂之癖這一詞的讀音為shì jiā zhī pǐ。
嗜痂之癖原指愛吃瘡痂的癖性,后形容怪癖的嗜好。嗜痂之癖典故是怎樣的呢?出自哪里呢?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嗜痂之癖的典故由來吧!
嗜痂之癖
釋義 嗜:喜愛;痂:瘡口結的硬殼;癖:積久的嗜好。原指愛吃瘡痂的癖性。后形容怪癖的嗜好。
發音
shì jiā zhī pǐ
出處
《南史·劉穆之傳》:“邕性嗜食瘡痂,以為味似鰒魚。”
典故
典出《唐·李大師、李延壽·南史·卷十五·列傳第五·劉穆之傳》:“ 邕性嗜食瘡痂,以為味似鰒魚。嘗詣孟靈休,靈休先患灸瘡,痂落在床,邕取食之。靈休大驚,痂未落者,悉褫取飴邕。邕去,靈休與何勖書曰:“劉邕向顧見噉,遂舉體流血。”南康國吏二百許人,不問有罪無罪,遞與鞭,瘡痂常以給膳。”
《清·蒲松齡·聊齋志異·卷四·羅剎海市》:“花面逢迎,世情如鬼。‘嗜痂之癖’,舉世一轍。”
南朝劉邕性喜食痂,感其味似食鰒魚。一日,邕拜望正患瘡疾之友孟靈休,見床上頗多落痂,輒取而食之。休感心驚,便將其身上未剝落之瘡痂,盡數剝下貽之,致使瘡口復流血矣。后邕命所屬南康郡之二百多名官吏,不論有無罪愆,每人須輪番挨鞭,致傷以成痂,供其食用也。
嗜痂之癖附注:鰒魚,即鮑魚。